新春以来,DeepSeek成为各个行业所聚焦的热点话题。这个融合了人工智能与大数据分析的前沿平台,正逐步揭开其神秘面纱,展现出对各行各业颠覆性的潜力。随着DeepSeek技术的不断成熟与普及,我们正站在一个由数据驱动、智能引领的新时代的门槛上。它不仅仅是一项技术革新,更是人类生活方式与思维模式的深刻变革。那么,将DeepSeek运用到美术评论上,会有怎样的效果?为此,文化视界网&中华网山东特此开设“DeepSeek谈艺”栏目,旨在探索人工智能与美术评论的跨界融合,为传统艺术领域注入新鲜活力。
——编者按
水墨画作为中国艺术的核心表达方式之一,历来承载着文人的精神寄托与哲学思考。刘建的水墨画以建筑为载体,却不止于建筑的形貌再现,而是将砖石瓦砾升华为了一种诗性的存在,使凝固的时空在水墨的氤氲中流动起来。他的画作不仅延续了水墨的千年文脉,更在建筑这一具象载体中,展开了一场墨色与空间、人文与自然的深层对话。他的水墨画作品,宛如一幅幅生动的艺术叙事长卷,以建筑为核心载体,巧妙融合多元艺术元素,将建筑美学、历史文化与个人情感交织在一起,形成了极具感染力与辨识度的艺术表达。

泰国大城府 188×97cm 2025年
建筑,是人类文明的物质见证,也是历史记忆的凝固。在他的笔下,建筑不再是冰冷的实体,而是被赋予了呼吸与情感的有机存在。他以水墨的浓淡干湿、虚实疏密,重新诠释了建筑的筋骨与魂魄。墨色的晕染,使得砖石瓦砾呈现出一种流动的韵律;线条的勾勒,既保留了建筑的严谨结构,又在笔锋的顿挫间透露出岁月的沧桑。在刘建的画作中,建筑的轮廓在氤氲的墨色中若隐若现,仿佛在诉说着历史的沉淀与时间的流逝。这种表现方式,使得观者不仅看到建筑的外在形态,更能感受到其内在的生命力——它是人类文明的见证,也是文化记忆的载体。

凝固的音乐·布拉格·1 180×97cm 2025年
水墨艺术的核心之一在于“虚实相生”,刘建深谙此道。在他的画作中,虚与实相互映衬,形成了一种微妙的平衡。建筑的实体部分以凝练的线条和块面呈现,而背景或留白处则通过墨色的渐变、水分的渗透,营造出空灵的氛围。这种处理方式,使得画面既有坚实的结构感,又不失水墨特有的飘逸与朦胧。尤为值得注意的是,刘建的墨色运用极具层次感。他善于通过淡墨的叠加与浓墨的点缀,营造出丰富的空间深度。建筑的阴影部分并非简单的黑色块,而是由多层次的墨色交织而成,既表现了光线的微妙变化,又赋予建筑以厚重的质感。这种墨色的层次,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,同时也让建筑因水墨的流动性而避免了僵化。

凝固的音乐·布拉格·3 180×97cm 2025年
刘建的水墨画,并非仅仅是对建筑的再现,更是一种文化的凝视。他所描绘的建筑,无论是中式庭院、古城楼阁,还是西方教堂、现代都市,都带有鲜明的文化印记。然而,他并未陷入对特定建筑风格的符号化表达,而是通过水墨的语言,将这些建筑转化为一种具有普遍性的人文象征。这种人文关怀,使得刘建的作品超越了单纯的美学追求,而具有更深层的文化意义。他的水墨画,既是对历史的回望,也是对当下的思考。斑驳的墙面、幽深的桥梁……无不暗示着时间的痕迹与人类活动的印记。观者在凝视这些建筑时,不仅看到它们的物质形态,更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故事与情感。

水乡落梦 2024年 90×96cm
尽管刘建的水墨画扎根于传统,但他并未被传统的程式所束缚。他的创新之处在于,将建筑这一相对具象的题材,以水墨的抽象语言重新诠释。他打破了传统山水画中“远山近水”的固定模式,而是以建筑的几何结构与水墨的流动特性形成对比,创造出一种既现代又古典的视觉体验。此外,刘建在构图上亦展现出独特的现代意识。他常采用非对称的布局,或通过建筑的局部特写,引导观者的视线在画面中游走。这种构图方式,使得画面在平稳中蕴含动势,在秩序中暗藏变化。

桐乡乌镇 97×180cm 2024年
刘建的水墨艺术,既扎根于传统,又展现出鲜明的个人风格。他不拘泥于山水画的既定范式,亦不盲目追随当代艺术的潮流,而是以建筑为切入点,探索水墨表现的更多可能性。他将建筑的理性结构与水墨的感性表达完美结合,使画面既具严谨的秩序感,又不失空灵的意境美。这种独特的艺术探索,不仅拓展了水墨艺术的表达维度,更在当代艺术语境中构建了一座连接东西方美学精神的桥梁。
(文/DeepSeek)
作品欣赏

布拉格·伏尔塔瓦河 68×68cm 2025年


空山新雨后 68×68cm 2025年


渔乡小调·13 45×97cm 2025年


渔乡小调·3 46×68cm 2025年


回乡 68×68cm 2024年
艺术家简介
刘建应邀参展“南北艺象·当代中国画名家大湾区巡展(首站·佛山)”
刘建,现任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,国家画院艺术委员会秘书长,委员;中国文化艺术发展促进会国画院副秘书长;中国画学会常务理事;国家艺术基金评审专家;人社部中国人才研究会书画人才专业委员会副会长;安徽师范大学兼职教授;深圳大学艺术设计学院客座教授。
作品先后荣获“第七届全国美术作品展”银奖、铜奖,“纪念建军60周年全国美术作品展”佳作奖,鲁迅版画奖等。
作品由中国美术馆、中央文史馆、中国美术家协会、上海美术馆、印度国家美术院及美国、法国、日本等国收藏。出版《大家典藏·刘建》等画集,作品收录于《中国美术60年》、《中国现代美术全集》、《当代中国》(美术卷)、《中国当代美术:1979-1999》、《中国当代美术名著欣赏·1979-1999》、《改中国美术30年》等。